校友风采

首页 > 学校概况 > 校友风采 > 正文

魂牵梦绕平师情

孟秀齐
2025年01月19日 22:25阅读数:

上级有关部门经常要求教师填写的个人信息表,一般都设有“第一学历”和“毕业学校”一栏,而我一定会毫不犹豫地写上“中师”二字,因为我毕业于山西省平定师范学校。

说起山西省平定师范学校,那可是一所老牌的中等师范学校,它创建于1949年2月,是遵华北人民政府令而成立的专门培养小学教师的学校。过去一直面向高中毕业生招生。上世纪七十年代末,为了解决中小学师资短缺问题,国家决定从初中毕业生中首批招收优秀的学生入读中等师范学校,学制三年,毕业后以事业单位人员身份充实到各地中小学教学一线。1981年,国家在一些地方搞试点,于1983年全国推行,这项政策直到2000年才结束。在这期间,中师生是中小学教师的重要来源,特别是乡镇初中和农村小学。得益于这项政策,我于1982年考入平定师范,属于山西省中师学校面向初中毕业生招生录取的第二届学生。

当时,我的中考成绩揭晓后,本可以升入县高中就读。身边很多好心人包括毕业班老师都是这样劝我,说我将来一定能考上一所好大学,前途无量。但考虑到家庭生活条件差,自己的英语成绩又不好(当时师范录取总分不计英语成绩,而且师范学校也未开设英语课),而一旦被师范学校录取,不仅免学杂费、书本费、住宿费、伙食费等,而且户籍直接由农户变为城镇户口,毕业后由国家安排工作,这些优厚条件对于一个生活在农村贫寒人家的孩子来说,确实有巨大的吸引力,所以我毫不犹豫地选择了师范,并顺利通过了面试。

好在我们这里距离平定县城不远,交通也还算方便。坐市交车去阳泉5角钱的票,再换乘去平定县城的公交,1角5分钱的票,很便宜,这也能减轻家庭的一些经济负担。

报到那一天,学校秩序井然。给我印象最深的是学校发给每人一个长方形不锈钢饭盒,人们戏言这是领到了人生的“铁饭盒”。我们每天的伙食标准是五角钱、斤一两粮票。以粗粮为主,基本能吃饱饭。

三年的中师生活是有规律的。一天六节课,加上早晚自习,还有早操、课间操和下午的课后活动,一天的作息,感觉很充实。也因为我们是初中毕业生的基础,所以学校管理特别严格,事无巨细,从开设的各种课程、劳动、卫生清理到运动会以及各种活动和各类赛事,都安排得有条不紊。学校在筑牢文化知识基础的同时,也对音、体、美学科进行强化训练。可以说,中师生活丰富多彩,五光十色,完全不同于初、高中学校使劲儿抓教学、抓升学率那种单调枯燥乏味的氛围,这也使我们这些第一次走出家门的穷孩子大开眼界。

教学质量是学校的生命线。学校所有开设学科的学业成绩由平时成绩、作业成绩、课堂检测成绩、考试成绩组成,学年末根据一定的比例计算,具有科学性、激励性和可操作性。其实,那时我们最紧张的是期中、期末考试,因为这两次考试是与本省的另一所中师学校太谷师范交叉命题,复习时总给人摸不着头脑的感觉。学校考风考纪严格,考场气氛庄重,监考教师认真负责。考试结束后,每个人都很担心自己的成绩,有谁愿意参加补考呢?

平定师范的老师不仅多才多艺,而且生活俭朴,爱岗敬业。我们的老师,无论老教师,还是青年教师,专业素质都很过硬,深得大家信服。美术老师的书画作品在全国性比赛中经常获奖,多次远赴日本参展;音乐老师对各种乐器样样精通;代数老师、物理老师、化学老师和心理学老师在全市乃至全省很有名气,堪称该学科方面的权威;体育老师不仅动作标准、优美,而且演奏的一手好手风琴;文选老师硬笔书法全市第一;语基老师的二胡拉得细腻深沉,柔美悠扬;地理老师的笛子吹得明亮清脆,婉转悠长……由学校教师组合表演的乐器大合奏是我们最喜欢看的节目。虽然师范老师知识渊博,才艺众多,但他们丝毫没有因此而高调、张扬,相反,一代代教师传承了学校艰苦奋斗、为人师表的光荣传统,简朴不失优雅,节俭彰显素养。这种美德成为平定师范的精神内核。

三年的同学关系还是很和谐的。来自盂县、平定、寿阳、榆次、昔阳、和顺和左权七个县区的同学相聚在一起,在那段最美的芳华中,编织着自己纯真的梦。虽然也有争吵、殴斗,但更多的是互助、成长与友谊。三年同窗,大家一起走过了人生最美好的青春年华;三年相交,大家共同经历欢声笑语和风风雨雨;三载相伴,大家都为自己增添了一笔浓墨重彩的财富,为人生写下了辉煌绚丽的篇章!三年平师生活就如同大河里的一朵朵浪花,有水平如镜的宁静,有微微泛起的涟漪,也有汹涌澎湃的波涛;师生之间、同学之间的关系也似生活之中的饮品,有香甜,有酸涩,有苦辣。时间像掉了线的珠子,一刻不停留。转眼间,我们已经长大,我们的阅历也丰富了许多。但时间也是一把双刃剑,在丰富了我们的同时,也磨没了我们天真烂漫的童心。因为我们将要进入社会大课堂,面对更为复杂的人生抉择。

毕业分别,大家各自奔赴不同的岗位。有的留校任教,有的直接转行从政,有的辞职下海经商,有的在县直学校从教,但更多的同学就像蒲公英的种子,撒向七个县区最广大的农村,扎根三尺讲台,撑起了这些地区中小学教育大半个天空。他们有的成为教学名师,有的成为学校的管理者,但更多的则成为学校挑大梁的教学骨干。他们在不同岗位上奉献着光和热。

我于1985年9月被分配到一所乡镇初中学校工作,属学历不达标教师,定级工资每月45元,当时一双普通皮鞋25元左右。但我丝毫没有在意工作待遇的高低,只是抱着美好的希望去憧憬未来的分分秒秒,同时也怀着感恩的心回忆在平师那段珍贵的、充满激情的学习生涯。

1986年5月,平定师范曾派人到有平师毕业生任教的学校跟踪调查,收集基层学校反馈意见。我当时所在校领导以极其挑剔的口吻指出,平师生与学生打成一片,把工作搞得如同玩耍似的,根本不像一个教师的样子,更像看孩子似的。平定师范的领导毫不客气地回击道,我们学校本来就是培养合格的小学教师的中等师范学校,这些毕业生分配到初中以上学校,属于拔高使用,他们已经很努力、很不容易了!他们需要适应,需要培养,需要成长!这需要一个过程。你们要求他们一下子成为名师,这要求有点儿过分了!母校领导为我们说话,为我们主持公道,我们倍感亲切,暖心的话语使我们坚定了迎接挑战的信心和勇气。

光阴荏苒,一晃40年过去了,在这期间,凭着自己的努力和执着,我于1988年5月参加成人高考,进入市教育学院脱产进修,1990年6月取得大专学历,成为一名合格的初中教师。后来又参加全国高等教育自学考试,于2005年6月取得山西师范大学本科学历。我获得过省、市、县级优秀教师、县级优秀班主任、市级骨干教师、省级学科带头人等称号,在国家、省、市、县级报刊杂志上发表过多篇教学论文、案例,以及诗歌、散文、影(视)评、报告文学、人物报道等。上世纪末,我获中小学中级教师任职资格,2012年底,获中小学高级教师任职资格。2017年9月获教育部和人社部颁发的“乡村学校从教30年”荣誉证书。虽然我取得了较高的学历和一点儿的成就,但我更乐于说自己就是一名中师生,是一个教书匠。这是我一生辉煌的起点,也是激励我不断前行的源动力。

再有二年多时间,我就将退休,告别讲台,告别学校,告别我所钟爱的教育事业,享受无忧无虑的休闲生活。春蚕到死丝方尽,蜡烬成灰泪始干。在人生的大舞台上,谁也不可能永远扮演角色,总有谢幕的时候。山西省平定师范学校也于2010年3月更名为阳泉师范高等专科学校,实行“3+2”模式,在“撤并挂升”的转型改制中退出教育历史舞台。回想走过的历程,自我感觉,比上不足,比下有余。但平定师范三年的宝贵时光确似一坛香醇的美酒,它那可口醉人的味道已深深地留在我的心里,印在我的脑海里,永远清晰……


作者简介:

孟秀齐,男,盂县路家村镇西杜村人。1966年11月生。1982年9月考入山西省平定师范学校,为109班学生。1985年7月毕业后一直在盂县路家村中学任语文、历史等学科教师,曾荣获县级模范教师、市级骨干教师、省级优秀教师、省级学科带头人等称号。1988年9月—1990年6月在阳泉教育学院脱产进修中文专业,获大学专科学历;2005年6月获山西师大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学历。2012年12月晋升中小学高级教师职称。历任学校政教主任、教导主任、办公室主任、党支部副书记、学校视导员等职,2024年4月被盂县人民政府教育督导室、盂县教育局聘为盂县中小学(幼儿园)督学责任区责任督学。爱好文学、历史,曾在省、市、县级报刊、杂志以及自媒体平台发表教学论文、案例、散文、诗歌、影(视)评、笑话、人物报道、专题片解说词、史志等多篇。